2016 全國大學檔案聯展-籌備論壇 (Archives.edu)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社團檔案,影響人的一生,這些故事,都歸檔了嗎?

向下

社團檔案,影響人的一生,這些故事,都歸檔了嗎? Empty 社團檔案,影響人的一生,這些故事,都歸檔了嗎?

發表 由 葉卡夫@台大 周四 10月 29, 2015 10:31 am

社團檔案,影響人的一生,這些故事,都歸檔了嗎? 0

社團檔案,恐將影響學生的一生,這些都歸檔了嗎?
我們(母校)應該幫助他們    把故事說得更完整!  更精采!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企業徵才怎麼看社團經驗?不是職銜,而是如何解決問題的「故事」!(文章出處~2015.1商周 撰文者  謝宇程)

從一個曾經讓我(有點)傷心迷惘的小故事說起。在我碩士畢業找工作的時候,曾有一次到某機構面試,面容嚴峻的面試官問了我一題:是否有領導方面的經歷?
在學生時期,其實我並沒有刻意想要「貯備領導資歷」。雖然有長期加入服務性、宗教性的團體,投入不少時間、做了不少事,但我並沒有積極爭取明確的、頭銜亮麗的領導職位。我也就概略地、照實地和這位面試官說了。
印象深刻,面試官當時冷冷地評了一句:這也算麼?
面試後,這個機構對於我是否錄取,遲遲沒給回應,等到後來,我只好到別的地方工作。後來的幾年之間,我常常會想起那一刻––難道,我之前不刻意賺經歷、賺頭銜的思維參加社群活動,就是錯的嗎?
尤其,後來我知道雖然這個面試官本人一路升遷,總是大老闆面前的紅人,但是這個機構的情況,卻是不斷走下坡。這些現象,又讓我疑惑:他們的經營、眼光、識人的標準,武斷地用職銜認定他人的能耐,也許不見得正確?
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我,在我研究教育與專業的過程中,一直努力尋找比較好的答案。只要有機會,我就和合適的人請教這樣的問題。
社團經歷,到底是比什麼,拼什麼?

一段時間前,我採訪了一位新創企業的技術長 John。這間企業的營收和獲利都在快速爬升,員工數量也從兩年前的10名,到現在的50名。他說,現在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其實是選才,他每個月至少親自面試20個人,其中可能錄取兩個人。
我將這個長期困擾的問題拿出來請教他:到底一個年輕人在社團經驗中,有沒有很多亮眼的職銜,在他看來是否重要?要說明這個道理,John 開始從頭討論:為什麼公司徵才要看社團經驗?
多少職銜不重要;重要的是「故事」。

當產業步調愈變愈快,當各領域像打地鼠遊戲一樣,新的機會不斷湧現,原有的機會快速消失,每個人都可能換工作、換職務、甚至換產業。企業中的每個員工可能要不斷放下原本會的舊技能舊知識,不斷學習新技能新知識。
但是,有一些技能,無論是基層或主管,主掌行銷或研發,任職軟體公司或軟糖公司,幾乎一定都會用得到。這些技能,英文叫做 transferable skills,翻成中文是「可移轉(至不同領域的)能力」,最近媒體會稱它為:帶著走的能力––從一個領域轉歷到任何另一個領域,仍可適用的能力。許多企業體會到,這常常是變動的時代最重要的能力。
帶得走的能力,吹牛容易鑑別難

可移轉能力有許多分類與定義,在英國政府就業服務網站上,定義了八種可移轉能力:領導、協調、激勵、決策、研究、問題解決、組織建構、時間管理。這些能力不是藉由任何特定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來學習,任何考試成績、科系學歷,也都不足以當作證明。
許多人認為社團、課外活動的經歷,可以當作「可移轉能力」的證明。
「但是,」John 反問我,「一個人有一大串漂亮的頭銜:社長、部長、行銷長…就表示他真的有能力、能做事?」
這可不一定。
這個人可能是愛出風頭、好大喜功、尸位素餐,反而更不是企業要找的人。那些默默付出、專心致志的人,也許是企業更需要的人。
「所以,」John 接著說,「在我面試人的時候,絕不以列出多少漂亮的頭銜為標準,而是要仔細聽他們的故事。」
故事是什麼意思?我還是不懂。
空頭社團經歷,經不起「故事鑑定法」

John 舉了個例子。在他面試過的人之中,有個男生履歷上就寫了,曾在十幾個社團、組織擔任職務,而且都有相當亮眼的頭銜。John 開始發問:
「你有沒有帶領社團突破瓶頸,達成一個高難度成就的經驗?」
「你的團隊是否曾經意見衝突?你如何協調解決?」
「你是否曾在社團中,發起某個新行動或計畫,號召成員一起進行?」
這些問題,那位男生都吶吶地回答:呃…沒有…我想想…。或者,只能夠提供非常簡短、平淡、乾枯的描述。
這樣的情況顯示什麼呢?就算這個男生履歷上的頭銜都是真的,就算他不是刻意去找空殼社團去「累積頭銜」,但這至少顯示了他擔任社團職務的過程中,很可能都沒有深度參與,沒有肩負重任,以致於事實上也很少鍛練、欠缺學習與成長。
John 也面試過一個女生 Anni;在履歷資料表中,她沒有填一大串豐功偉績,沒有穿梭在各社團之間到處擔任職位。Anni 主要只參與學校的登山社,沒擔任過社長,而且登山社不太可能有競賽、展覽、演出,頂多是列出登了哪幾座高山 -- 多登一些高山,會帶來企業工作的優勢嗎?
在面試中,John 將上述的那些問題,拿出來問了 Anni,卻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。
沒有長串頭銜,真實經歷才幹也可能發掘

當問及帶領團隊突破瓶頸的經驗, Anni 說了一個登山故事:登山隊成員在山上跌傷,她安撫受傷的成員,並且做緊急的醫療,合理地重新分配負重,讓受傷的同伴安全地回到基地。
當問及意見衝突處理的經驗, Anni 說了另一個登山故事,某次登山遇到天氣驟變,成員對於要繼續攻頂,退原基地,或是直接下山陷入爭執;其中有人的脾氣特別頑固不理性,堅持一個最危險的方案。而 Anni 最後協調意見不同的各方,大家不但保持安全,而且盡興而返。
當問及發起新計畫的經驗, Anni 說了她如何改變登山社對新社員的經驗傳承方案,將鬆散零碎的資料變成系統性的課程,並且手把手地帶新社員添購器材,幫他們買到最省錢、最適用的工具。這個課程後來成為社團發展的重要基石。
Anni 剛進登山社的時候,社團不斷流失人,而且缺乏向心力。在 Anni 和社長及幾個幹部的主持下,社團不斷成長,而且凝聚力非常強。雖然 Anni 認為自己不適合當社長,但在社團中長期付出,只要需她挺身而出時也決不推辭。聽了這些故事,John 延攬 Anni 進入團隊擔任產品經理,在溝通協調和規劃執行等方面都表現出色。
John 說,從這些小故事中,他完完整整地看到了那些重要的可移轉能力:領導、協調、激勵、決策、研究、問題解決、組織建構、時間管理。即使她沒有一堆頭銜,但從這些故事的細節中完全能發現她對團隊的正向影響力。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
有一些企業主管,對於找尋人才這件事根本不付出心力,想在「一眼之間」透過貌似華麗的履歷找到人才,他當然可能找到華而不實、做表面工夫的人。有些企業主管,會投入心力,睜開他的慧眼,看到人才不可能放在一頁履歷上的人格特質與經驗細節,他們靠的是聽故事,來發現他們究竟有沒有那些「帶得走的能力」–– 很簡單,也很難。
葉卡夫@台大
葉卡夫@台大
Admin

文章數 : 15
注冊日期 : 2015-06-18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